虎鱼白点病怎么治?
白点病是热带淡水鱼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寄生虫-小瓜虫寄生在鱼体表黏膜层所引起。 症状:患病初期,病鱼全身布满白点;随着病情发展,白点逐渐增多、增大,连成一片,皮肤糜烂脱落,鱼体表面肌肉裸露,食欲减退。严重的病鱼出现停食、漂浮于水面上、身体弯曲侧躺等死亡征兆。
一般2~3龄的鱼发病率较高,老鱼则较少感染。当水温低于15℃时,病菌停止繁殖;高于25℃以上时,病菌也很快死亡。低温季节(10月至翌年3月)为高发阶段。 预防:注意养殖环境的清洁工作,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
1.升温除藻,提高溶氧。把水温提高至28℃以上,连续数日,可见虫体开始死亡、溶解、脱落;同时,适当增氧,提高水中的溶氧水平,有利于加速寄生虫的死亡。
2.下盐,降低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减少藻类光合作用,抑制细菌生长,并形成高渗环境,使小瓜虫无法适应而死亡。
3.下小苏打粉,调整PH到9左右,可杀灭水中小瓜虫和虫体的幼虫。
4.下呋喃唑酮,即痢特灵,对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均有较强抑制作用。
5.下土霉素或氯霉素,有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更为敏感,对寄生虫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上述药物任选一种,按说明剂量使用,一般用药后三天内可看到效果。但要注意药物不能随意混合使用,防止产生副作用。应注意日常消毒杀菌,预防再次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