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藏园好?
@李磊 提到,“很多答主罗列了国内不少博物馆的文物,但是并没有指出哪个博物馆的文物是“买”来的。事实上,所有文物都不是“买”来的。这里有个基础知识,就是文物是不能“买”的。”
这个基础常识确实是正确的。所有历史文物都是通过保护、征集或者追缴的方式得到的。 然而,这里的文物指的是中国境内出土或流失海外后回归的文物。这个问题下面有很多答案,都列举了大量文物。我同意 @李磊 的意见,这些文物不能表明哪些博物馆的文物是“买”来的。但我想要提出的是,这些文物也不能证明哪些博物馆没有买文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一条规定: “非法出境的文物,被犯罪分子出卖给外国人,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有期徒刑十周年以内,并处罚金……” 根据该法条,只有公安机关查实文物系犯罪所得,并能够确认文物所有人(即卖出者)时,才能认定国家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否则,无法确定犯罪所得文物的归属,也就不能追究该文物的责任主体。
我们不能因为一件文物在某博物馆展出就认为该馆购买了这件文物。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认为某馆没有展出的文物就说明该馆没购买过这些文物。 因为展览不是文物最终的目的地。保管好文物才是首要目标。一些文物只有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情况下才允许被展出,例如秦始皇兵马俑,为了保持文物的安全与完整,直到今天仍然有大量的俑不能被对外展出。
总之,不能以是否有文物展出认定一个博物馆是否购买了一件文物。判断博物馆购没购一件文物应该从两个过程来看,一是看该馆入藏品的过程和记录,二是看该馆是否存在财务支出报告。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证据,就不能认定一个博物馆购买了文物。
扶扬优质答主藏园有多种,有专门收藏字画的画园,也有收藏石头的石园。如果问中华第一园是什么园,那可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以园林本身的艺术价值和保存的完整程度,我想网师园当数第一。如果以园林本身和它的附属价值,如收藏的价值、文史价值来说,在明清私家园林中,当属上海的“宋春舫藏园”。
这座园子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是一个典型的私家林园。它是在老园林春润里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约一亩。园主叫宋书庭,号春舫,祖籍浙江吴兴,生于1889年,1939年谢世。园主的祖父宋炜臣是晚清的一位道台大人(相当今天的市市长)。春舫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后随祖父母弃官南归,回沪定居。
1904年,春舫先生加入中国南方最早和最大的革命团体“光复会”,追随陈其美、于右任等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后来,日资三井洋行的买办张幼珊看中了春舫先生,委任他为三井洋行的总买办,春舫先生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买办生涯。此后,日本又先后委派他为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及大阪至吴淞航线经理,并授予他日本男爵位。春舫先生用这些买办的收入,大量收购中国字画,以及文房四宝和其他古董,甚至把“春润里”老宅也卖掉,在愚园路445号兴建了藏园。园中除居住外,主要用于书画陈列和鉴赏研究。园内的“味琴书屋”专收藏字画,另有“墨禅室”、“双清馆”是陈列古玩的房间,整个园内珍宝盈室、书画满壁,故园名“藏园”。
宋春舫先生既是一位收藏家和鉴赏家,也是一位学者,他精于琴道,善于演奏,并能自制古琴,并将琴道与园艺相结合,于藏园西侧建有“一尘龛”古琴斋。1928年他从吴越、江南一带访得唐至清历代古琴百余床,在藏园内举办了一次大型古琴展览会,一时琴家会集,名流如云,对弘扬我国的古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他于1931年著成了《琴论丛刊》,被国内外琴家誉为中国琴史经典。
为研究书画,又于藏园东侧建“大观堂”,聘请当时知名书画家参加大观社,与古玩、字画、文房四宝收藏鉴定相结合,开展研究。他与社员一起著有《宋春舫字画真伪鉴别法》等专著。
宋春舫先生又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乐和园林的专家。他于30年代在上海英文月刊上发表了《中国古典式庭园的建筑艺术》、《庭园作法》和《上海的公共庭园》等。他的《中国古典式庭园的建筑艺术》被收入日本的《中国艺术论集》。他还编著有《中国庭园史》、《江南盆景志》、《盆景全志》、《中国造园》、《中国造园史》、《庭园》等书。对研究我国盆景艺术和园林建筑有很重要的价值。
可惜这座藏园在抗战爆发后即荡然无存,在1937年的战火中被完全焚毁,但它在艺术和学术上作出的贡献却是不能磨灭的。
如今,我国的收藏热又一次兴起,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类似的藏园,如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宜兴新街”等,这里云集了许多收藏品“贩子”,他们中间也有真知灼见、眼力非凡的行家,更有欺世盗名、哄抬价格的二道贩子,需要在收藏、鉴赏上精益求精的藏家们处处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