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异食癖是怎么回事?
异食癖(zoolatry)是动物界中常见的一种性行为,指动物们会啃咬、舔舐或者咀嚼非生命物质。虽然许多动物会有异食行为,但只有少部分会在异常程度上发展成异食癖。 造成异食癖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晰,可能取决于遗传、荷尔蒙、神经和心理因素等。在异食癖的某些案例中,缺乏这些生理因素的解释力。也有研究者提出外界刺激和养育经验会对异食癖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如来自父母的惩罚可能会让年幼的动物更容易形成异食癖。 不同物种的异食性都有其对应的来源。例如,鸟类的异食性来源于捕猎,因为它们需要寻找食物来维持生命;而猫咪的异食性则来源于它们的嗅觉,这是它们找到食物的渠道之一。 许多异食偏好的物质对于动物的身体并没有危害,所以并不是所有异食行为都会发展成异食癖——就像人类也有吃零食的习惯,但并没有发展到变态的程度。当环境或生理条件改变时,这种习惯也会随之改变。
但如果环境不允许,长期无法获得满足,异食癖就会持续发展。比如,一些流浪猫由于无法获取到主人提供的营养丰富的食物,可能会去啃食厨余垃圾,以填饱肚子,一旦养成这种行为,即使在回家后也不肯进食,持续不断的异食行为就形成了。 不过,并非所有的异食癖都能够得到满意的发展。例如,对鸟类来说,它们可以通过飞行离开危险的食物源地,进而降低因探索而带来的死亡率。但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飞离危险是一种困难的行为,如果不小心误入虎口,就只能被动接受伤害了。多数兽类的牙齿和消化道都没有进化到能够处理坚硬的人类食物,一旦异食成功,又不能及时得到生理上的反馈调节,最终可能会造成死亡。不是所有异食偏好都能发展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