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失效原因?
这个问题我两年前就思考过了,当时国内正在掀起抗疫、防疫的大潮。 两年过去,疫情仍然没有终结,病毒不断变异,奥密克戎席卷全球,很多人开始怀念曾经被新冠折磨的时光——尽管当时的痛苦源于封控和清零政策,而不是来自新冠肺炎本身。 现在有不少人呼吁,放开防控,与病毒共存。 因为这样下去,国家承受不住管控成本,民众也承受不住封城带来的经济损失。 事实上,在二年前的疫情中,我们也是采取封城措施,试图快速消灭新冠疫情,却没想到造成更大的经济下滑。 当时我就想,倘若将来疫情结束,我们是否还会记得这次惨痛的教训?会不会又给病毒找借口,将锅甩给其它呢? 如果疫情再次反扑,我们是不是会像当初处理武汉疫情一样,又采取封城的措施呢? 结果刚刚两年,我们的疫情形势又变得严峻起来。 许多人在吐槽疫苗的无效,确实,德尔塔的传染率太高了,而人类对于病毒的免疫可能处于极低的水平。
现在有一个争论点,就是接种疫苗后感染的人,传播性强不强的问题。 我查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接种疫苗后被感染,病毒载量似乎并没有明显升高,也就是说,接种疫苗对防止感染的效应似乎是微弱的(相比没有接种者)。 但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是对抗重症和死亡的一剂良药。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抗体能否长期存在体内。 而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能够维持 300 天以上,但是注射 2 周后才会出现抗体高峰,到了 4个月到半年就已经衰减得差不多了,要重新再注射才能产生抗体。
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虽然具有突变株,但仍然属于新冠病毒,所以前面研究的疫苗应该还是有效的。但有效性的强弱取决于很多外界条件,如病毒的载量,感染的时间等。如果感染时间很短,病毒尚未充分复制,则疫苗效果较好;反之,若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那么疫苗预防感染的能力就会下降。所以病毒载量越高越不易感染是成立的,但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疫苗来降低病毒载量 。
随着疫苗接种人群数量的增加,通过群体免疫屏障来抑制新冠疫情,这是最保险的做法。 但是人们也会问,疫苗难道就没有作用了吗?不是的!疫苗的作用在于预防重症和死亡,无论病毒感染率有多高,只要死亡率保持在低水平,就说明疫苗发挥作用了。所以从长远来看,控制疫情只能靠疫苗接种来实现。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来降低病毒的危害程度,这也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